千课万人,作为教育者最高的学术会议,能够参加,实为大幸,虽然只是一个分会场,但我已知足。回来之后,仍感觉余味绕梁。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刚刚到达杭州,拿到行程安排表,就有同事在嘀咕,都是些讲座,怎么没有课堂观摩?
讲座怎么了?别人把一年甚至多年研究的成果通过几个小时的讲座口头传授给大家。我们所做的只是听一听而已。试想我们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把别人的经验全部拿来。你们还不愿意了?
接下来两天半的时间,大小共有六场讲座,场场都是经典。
一 “小古文”的开发实践者——朱文君
首先我来明确一个概念,小古文。严格来说,并不存在小古文这个概念,那其实指的是哪些浅显易懂,容易被儿童所接受的文言文或者是文言文的选片。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
1白话文出自文言文,学号文言文就不怕白话文。
2即前言过去了,文言文还存在着,但是白话文确实五四运动以来才产生的。学好了文言文,在古老的文章也看得懂。
3文化的传承,文言文相对稳定,白话文变化很大。
相对于文言文,白话文有哪些缺点?
1不够精炼,冗长罗嗦。
2不够精准,词不达意。
3不够精致,缺少韵味。
怎么来学习文言文?
1读数即可,取字当头,不做解释。
2理解的方法有,组词,看注释。
3有趣,有量,有运用。
吟诵的原则:平常则短、依字平声。
二、戏谈文化——我看王崧舟
王老师的开场白很简单,首先出示一个小学教材的古诗统计表,一共有55首诗词文,得出结论篇幅太少比例太少,所以说,小语教材编者不是很有文化。我不能相信编者,我应该相信的是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是文化的传授者。文化的承担者不是教材本而是在座的各位老师。老师就是语文书,老师就是文化。
接着从三个方面来讲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应该多一些试行而非理性;教学应以意境为主而非意思;应到学生一共干为主而非独感。
诗词不应该去翻译而是体味;意境是一种文化,共感更是一种民族的文化,比如说月亮、柳枝等意境。
其实对于王老师,我看过他的书,对他也有一些了解,去年他来我们学校上课,我也听过,。对于他我只能说,课堂带有很大的观摩型,观摩并不是说在表演,而是他的课堂高端大气上档次,让人叹为观止。模仿不了。但是在一线的我们,从客观上来说,也是不能复制他的课堂的。
他的讲座听一听,提高一下自己的对于语文对于文化的理解。但毕竟我们是在做教学而不是搞研究。我们要面对的是一节一节课堂,一场一场的考试,还有家长的眼睛。课堂上也要讲究应试技能和技巧,这样的话也更实用。我并不是说王老师的课华而不实,不能运用于一线,相反因为他的课堂太高端,难以在一线推广。大家的认知和理解层次都不同。所以这样的讲座多听一听,尽量的兼顾,但不完全顺从其中的理念。
三、薛瑞萍————且教且思,且读且写
对于了看云老师,以前我一直是只看其书而未见其人。这次我看到了本人。看云老师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朴素,朴素的不像一个老师,更像一个农家妪。可是到了讲台上,她立刻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听她的讲座的过程中,我常常是嘴巴成O字型的,掌声也是由内而发,不自觉的就鼓起来的。她的眼神非常的有穿透力,能够直视人的内心。她的声音是沙哑的,但她的语言非常的有感染力。正如她所说的,我的声音不好听,不像大家的声音如银铃一般,但是如果几十年后你们的声音还能保持的那么好,说明你们没有用力。一句话说的大家都好汗颜。
她反对上假课。真老师带着一群不是自己的孩子在上课。这不是假课,是什么?它追求的是真老师和亲孩子的故事。每隔一段时间她们班都有一个家长来到班上录像,录什么都行,只要是真实的。
平时读薛老师的书我常常感到很吃力,所以反复的读。虽然我知道她读的书很多,写作功底深。但今天我看到她本人,还是对她身后的文化底子大为惊叹,一些的紧凑的环节她常常压紧牙关。
她的批判意识特别强,她不建议孩子过早的学习古诗文。学习最忌“快、深、早、多”。“少则得,多则过”。孩子们在吟诵过程中就能自己理解意思,感悟情景,不必去做过多的解释。每天只要拿出十分钟来吟诵即可。她批判“三百千千”没有韵律感,不适合吟诵,所以她选择了大量的诗词歌谣编入“日有所诵”这本书中。
我觉得它更像是当代的鲁迅。她认为要学习古文,但要拒绝酸腐,拒绝拿腔拿调的假诵读。
在讲座中她常常跑题,讲国学,将日本,讲钱穆,感谢她的跑题,让我感到自己的浅薄和微弱。
接下来她教给我们吟诵知识,是我最大的收获。她享受自己记得课堂,喜欢学生,热爱教学,工作幸福。她是真正的老师。
四、不仅仅是吟诵——————戴建荣
这位老师,说心里话,我没听过她的名字。她自我介绍说是于永正的学生。听完讲座,感觉她深得于永正的真传。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点。
1爱表扬和夸奖学生。很多学生都是被她夸上来的。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从一般生变成了优等生。她举了几个例子。还带来了学生的照片和作文。从这一点上就说明她很用心。二被老师夸奖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至今她都保持着和这些学生的练习,电子邮件上的练习。
2她爱吟诵,她的吟诵更偏重于京剧。一咏三叹余音绕梁。她还现场表演的了几首诗的吟诵。真的让人很叫绝。她的这套功夫我可学不来,我只能在台下为她鼓掌。
她给我的其实是,在教室里忘记自己,人课合一。一个不能忘记自己的人又怎么能够走进课堂,不能走进课堂有如何让带领学生走进课堂。
五、其她
孙剑秋
台湾学者,主要从事戏曲研究。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她台湾的教育现状。我从中学到的是一些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
秦水源
诗词史不可言说,那就用表演来传达那些不可言说吧。于是她拿起一把吉她开始唱起来。差不多40分钟她一直在演唱。古典诗词,被她改编、赋曲,都可以像歌一样唱出来了。
王荣生
一个七旬老人。讲座更多的是理论层次。研究型专家。不提。
写在结尾:
每天埋头于作业和试卷,偶尔能够来听一听大师的声音,对于自己无疑是一种激励和提高。我们看到的是差距,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己的年轻,牛顿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我们在大师面前固然惭愧,但也不能忽略自己那不断的努力。大师给我们传达了努力的方向,那么前进和行动行使权在我们手上,别人讲的再好,自己不去实施或者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去做,听再多也是徒劳。大师们高坐云端,但她们也是从一线总来,她的新理念也只有她们能够去实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消化和吸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取其神,悟其道。做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感谢千课万人。
本文由哈工大家教中心 www.hebjjw.com 提供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