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24岁的小孟坐在计算机前,网页依旧是她刷了无数遍的各大招聘网站。2013年,还在英国留学[微博]期间,“求职”就一直伴随着她的学习和生活。
英国利物浦约翰莫尔斯大学研究生小孟:“父母也跟我说工作比较难找,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也不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尽管内心有些焦虑,但小孟开始制作简历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求职路会长达近一年多时间。毕竟,最初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时,她和家人都对自己将来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
“当时我跟我父母都是这么觉得的,可能‘海归’归国留学人员这个証书会比较有含金量,回来的话可能会比较容易找工作。”
2013年夏天,小孟正式回国加入求职大军。学习国际新闻专业的小孟向多家媒体单位投出了简历,但给她回应的仅有两三家,而对这几家单位小孟并不满意。
小孟:“我现在发现很多的这些单位他们要求高一点的,更加倾向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的一些研究生。”
回国以后的大半年时间,小孟几乎天天都在看各种求职信息,但结果都以失望告终。
“近几年可能出国留学的人太多了吧,然后像国内的一些企业单位可能就觉得,人一多嘛价值可能就不是特别高了。”
留学人员剧增素质下降 “海归”优势不明显
留学生回国就业遭遇尴尬,那就业市场上,企业对海归们又有什么看法呢?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各类回国留学人员从4.44万人逐年递增,到2012年达到27.29万人。预计,2014年我国归国留学生将突破30万人。数量剧增的回国留学人员,让“海归”在就业市场中不再稀罕。
银龄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张卓娅:“比如说是有100封简历的话海归大概能占到10到20分左右。几年前可能两三年前没有这么多,基本上100份的话5、6份这样子。”哈尔滨家教信息网 www.hebjjw.com/
经过一轮筛选和面试,张卓娅发现,教育背景更多元的“海归”的竞争力并不明显。
张卓娅:“海归整体上来讲他毕竟出国,花了那么多心血过来,所以说整体上会有点眼高手低吧。另外就是说,他长期在国外,他对国内的市场也不是太了解。”
另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归”和国内具有同等学历的本土毕业生相比,虽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除此之外,留学回国人员整体素质的下降,也是用人单位不再迷信“海归”的重要原因。从企业的角度说,教育背景仅仅是一个参考。
银龄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张卓娅:“我们可能更看重的就是他的一个学习能力,适应力还有包括他的一个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