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还是很大的。”谈起刚刚结束的“国考”面试,北京大学[微博]应届硕士毕业生刘同学感叹道。
小刘告诉笔者,他今年的面试遇到了材料分析题,10分钟看材料,不仅材料内容是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领域,而且不知道会问什么。进入考场后,5位考官表情严肃,时不时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的场景,让他直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不只应届生如此,“老兵”也有同样感受。来自河北的基层公务员小王此前已经有过两次部委面试经历,但一踏入考场,心里依然忐忑:“面试比例是1∶5,自己笔试分数又不是最高,越是想‘翻盘’,心里就越紧张。”她说。
报考财政部某岗位的小王此次遇到的是结构化面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命题。所谓结构化面试,是根据岗位要求确定面试测评要素,相应预先编制好面试题目并制定评分标准,是一种标准化面试。
据了解,除此之外,今年在一些部委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上,还会采用企业招聘中常见的“无领导小组面试”形式,即几个考生随机分组,阅读材料之后进行小组讨论,考官观察其中每个考生的发言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表现。
“相比起来,标准化面试算是比较‘温柔’的了。”小王笑称。
被问及“公务员面试看重考生何种素质”时,去年进入国务院某部委人事部门工作的金先生谈了自己的感受。
“因为我们不是定岗招人而是联合招人,所以比较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国考的面试一般是压力测试,看重考生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思路,此外还有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他说。